top of page
作家相片TIEMQ

COVID-19 衛生觀點:Omicron 的主要風險是我們呼吸的空氣,雖然清潔表面仍很重要

消毒劑在 COVID-19 大流行開始時被廣泛使用,但儘管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它對 COVID-19 有影響,但它對其他疾病至關重要!

當 COVID-19 大流行於 2020 年初首次爆發時,骯髒的表面被視為新冠病毒傳播的關鍵罪魁禍首。那時洗手液及消毒液銷量暴增,我們都不斷地勤洗手,一些較謹慎的消費者在打開包裹時瘋狂地消毒物品表面。甚至醫生也停止在醫院裏共用一支筆,以防止疾病潛在的傳播風險。


這種擔憂似乎是有道理的,尤其是在我們對病毒的了解還很粗略的時候。早期的實驗室研究發現,Sars-Cov-2 可以在紙板上持續 24 小時,在塑料和不銹鋼材質上可以持續幾天,而世界各地的衛生機構發布法令,敦促人們定期對表面進行消毒。但兩年後,經過激烈的科學辯論,我們瘋狂的擦拭和洗手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似乎比最初希望的要有限。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在內的機構,最初宣布該病毒主要通過大顆粒的飛沫傳播,現在已經承認空氣傳播很重要。許多其他科學家表示,「氣膠」:當一個人咳嗽、說話或呼吸時會發出的微小漂浮在空氣中的顆粒,實際上是主要的傳播途徑,而不是表面上的飛沫。


清潔表面「不太可能減少」每日病例

隨著 COVID-19 大流行的發展,已發生多起關於在擁擠的空間中爆發新冠病毒的報導,這些建築物的空間通風相對較差,並且長時間由於大型群體在室內共享。一項著名的研究強調了一家韓國餐館的疫情,當時兩名食客被另一名坐在兩公尺以外,單獨桌子旁的顧客感染。


巴斯大學的生物物理化學家 Adam Squires 博士在 Twitter 上寫道:「空氣傳播的呼吸道疾病都以相同的方式傳播,病原體是我們在說話時呼出與釋放的微小顆粒。它們足夠小,可以像煙霧一樣漂浮在空中;如果你離得更近,你會得到更多,但最終整個房間都是煙霧繚繞的」。這對預防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萊斯特大學臨床病毒學家 Julian Tang 博士說,清潔消毒表面仍然是一般感染控制的關鍵基礎,但不太可能顯著減少每日 COVID-19 病例數,因為他認為「這不是這種病原體傳播的主要方式」。


雖然清潔消毒表面和洗手這兩種簡易的干預措施對於防止任何感染,總是一個好主意,但它們應該被視為額外的保護層,而不是對抗冠狀病毒的靈丹妙藥。清潔消毒表面對其他病原體仍然有用:如 MRSA、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諾如病毒、輪狀病毒(MRSA, E. coli, salmonella, norovirus, rotavirus)等,因為這是這些病原微生物傳播的主要方式。


Tang 博士告訴每日電訊報:與戴口罩或改善通風相比,清潔消毒表面是否足以控制 COVID-19?答案是「不足以控制」。Tang 博士認為「如果只有有限的資源並且想專注於控制 COVID-19,那麼包括戴口罩和通風換氣並捨棄表面清潔消毒。在實務上,定期清潔可能相對便宜,故大多數學校或工作場所都可以負擔得起,但 Tang 博士認為「不需要比平時常態清潔消毒作業再做更多的清潔消毒」。


通風換氣昂貴且複雜

那麼為什麼我們花了這麼多時間專注於清潔消毒表面呢?這就是牽涉到一個「表演」的心理因素,如果你能看到有人在車站或辦公室擦拭扶手及表面,你會感到放心。且專注於清潔消毒表面也比投資通風換氣等工程更容易、更便宜。


安裝通風換氣設備通常成本較高,並且需要根據房間的大小和室內的人數對氣流進行複雜的數學計算。當然,打開窗戶有助於讓空氣流通,但如果房間緊鄰繁忙的交通道路或靠近工廠,開窗反而並不理想。更何況冬天天冷開窗也帶來了寒冷的挑戰。


便攜式空氣過濾機可以散佈在房間周圍,但您必須確保有足夠的空間大小,並且過濾網要定期更換。Squires 博士認為「在 COVID-19 發病率高的情況下,你需要乾淨的空氣和口罩,當人們面對面而沒戴口罩時,通風……不會阻止感染」,如果您對面是吸煙者,他們將煙霧吹入您的臉上,打開窗戶也無濟於事。然而口罩提供了一定的保護。但他補充說:「新鮮、清潔或經過消毒的空氣在減少傳播方面非常有效,並且對任何變異以及其他空氣傳播的傳染病也有效。這是一項很好的長期投資,而且非常可行」。


科學對空氣傳播的「偏見」

今年早些時候,包括 Tang 博士在內的一個國際專家團隊撰寫了一篇論文,強調了科學界長期以來對空氣傳播疾病理論的偏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源於醫學史,但作者認為,完整一整套新冠病毒預防措施:包括戴口罩和改善公共建築的通風換氣規定,因此很不幸且被不必要地延遲實施了。甚至回顧在 2020 年初也曾建議一般大眾不要戴口罩。科羅拉多大學的化學教授 Professor Jose-Luis Jimenez 告訴《每日電訊報》,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和政治家對疾病可能通過空氣傳播的觀點存在有先天的偏見。


Professor Jose-Luis Jimenez 說:「飛沫和表面接觸傳播的論述對於當權者來說非常方便,所有的責任都在個人身上,另一方面,如果你承認它是空氣傳播的途徑,那麼各個機構、政府和公司就必須做點什麼」。


(By Anne Gulland, GLOBAL HEALTH SECURITY DEPUTY EDITOR 7 January 2022)


Dr. J 評論

從近兩年來 COVID-19 疫情的延燒,幾次的大爆發事件,以及全球已有 3 億多人確診的事實來看, 全球政府一直以來抱持著「飛沫」及「接觸」傳播途徑的唯二認知,並大肆宣傳及相關因應而來的防疫措施,我們不僅要問,難道單從此兩傳播途徑,會讓疫情達到 3 億多的確診數字?有點不可思議,如果不是空氣傳播的第三種途徑加速擴散,會有這麼高的確診數字嗎?


逐漸愈來愈多科學研究及真實案例,如在國內外媒體上的防疫旅館、教堂、餐廳與工廠等的群聚感染事件,人們已經開始相信空氣傳播的可能性,然而各國衛生權威機構包括 WHO 並沒有告訴我們飛沫、接觸及空氣等三種新冠病毒傳播途徑,那一種才是主要的感染途徑,儘管已有科學家認為空氣傳播才是大流行的主因。


回顧長久以來醫學、建築與工程專業人士的鴻溝仍然十分巨大,因此造成 COVID-19 空氣傳播途徑的正反兩極意見,如上述報導文中所述加上各國政府政治的考量,使得兩年來「空氣」傳播的預防並沒有與「飛沫」及「接觸」兩種傳播預防得到同等的重視而投入宣導及大量的資源以抑制感染個案,這也許正是我們見到疫情不斷有幾波大爆發以及不斷在建築物內有群聚感染案例的主因,否則兩年來全世界落實了勤洗手及戴口罩等防患接觸及飛沫兩種傳播途徑的措施已相對做得又多又深,但 Omicron 的大爆發還是再次發生了。


我們若能從兩年疫情發展的歷史經驗中學得教訓,那應該就是重新且嚴肅正視新冠病毒(尤其是 Omicron)會透過氣膠傳播的科學事實,而將各個公共場所如防疫旅館、計程車、機場、餐廳、長照中心、幼兒園、健身房與辦公室等,將室內空氣品質(Indoor air Quality)的改善列入防疫的指引中,否則永遠追著病毒跑,難保下一波的疫情再起,各類建築物應善用安全及潔淨(Clean &Safe)的防疫科技,幫助我們在室內提供健康的生活環境,降低各類病毒感染的機率,健康建築(WELL Building)應該是未來追求的目標


 

TIEQM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持續與產官學密切互動,定期舉辦實務研討會,進行國際相關協會交流,建立相關技術指引,集結本會各專業領域顧問,提供健康室內空氣品質標章、安淨標章、室內空氣品質監測儀認可制度認與室內空氣品質問題整體解決方案,給予場域可視化的場域標示,讓民眾能選擇擁有良好室內空氣的環境。

 


2,020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