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約90%的時間都待在室內環境中,因此室內空氣品質(IAQ)對於健康與福祉的影響至關重要。然而,當能源效率與氣候變遷成為核心議題時,如何平衡這些需求與改善室內空氣品質之間的矛盾成為一大挑戰。
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四大要素
保持乾燥:避免潮濕是防止霉菌滋生與空氣污染的首要步驟。
源頭控制:盡量減少污染源,如選擇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的建材與家居用品。
適當通風:保證空氣流通以降低污染濃度,但需注意不引入外部污染。
空氣清淨:使用高效濾網和空氣清淨器來去除空氣中的顆粒物和有害物質。
常見迷思與實際建議
迷思一:使用綠建材能改善空氣品質?
事實:雖然低VOC的油漆減少了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但可能增加了其他有害物質如二次衍生有機氣溶膠(SOA)。多倫多大學學者Jeffrey Siegel 認為最佳方案是選用普通乳膠漆,並在居住前讓室內充分通風。
迷思二:室內植物能有效改善空氣品質?
事實:雖然植物有助於吸收污染物,但其淨化效果有限,且不當的種植方式可能引發霉菌問題。
迷思三:精油擴香器對空氣有益?
事實:精油擴香器可能釋放揮發性化學物質或二次衍生氣溶膠,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挑戰與機會
挑戰一:改善成本過高
解決方案:透過經濟分析,全面衡量醫療費用、社會成本與改善室內空氣的益處,以此證明投資的價值。
挑戰二:清淨設施的實際性能與文宣不符
解決方案:推廣用戶教育,確保濾網的正確安裝與定期更換,並引入低成本的室內空氣品質監測設備。
挑戰三:資訊缺乏與錯誤資訊氾濫
解決方案:提供科學依據的指南,例如利用易於理解的檢查表、快速響應災害(如野火煙霧)影響的策略,並針對學校等高風險場所優化空氣品質改善措施。
挑戰四:與能源、氣候、族群平等目標有衝突的感覺
解決方案:強調空氣品質改善與能源效率之間的互補關係,展示其對健康、教育與生產力的長期益處。
針對台灣的室內空氣品質現狀,台灣室內空氣品質管理協會建議:
加強政策推廣:透過多元宣導,讓大眾了解空氣品質改善對健康與社會的正面影響。
推動技術研發:鼓勵本地企業研發適合台灣環境的高效濾網與清淨設備。
教育與培訓:舉辦相關講座,增強民眾與專業人員的知識。
數據驅動決策:利用智能感測技術,建立全國性的室內空氣品質數據庫。
室內空氣品質的提升不僅是健康福祉的基石,也為台灣的環境永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讓我們攜手推動室內空氣品質的變革,共創健康、安全的生活空間。
Kommentare